河北美术学院首页

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重塑乡村美学空间:中国艺术乡建的理论建构与案例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美术学院成功举办

发布者:2025-07-01 10:47:02  时间:  浏览:

2025年6月29日,由河北美术学院、《美术》杂志社、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河北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承办的“重塑乡村美学空间:中国艺术乡建的理论建构与案例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美术学院圆满落幕。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国知名高校及学术机构的众多顶尖学者与实践专家,围绕艺术乡建的理论创新、实践路径与范式转型展开深度对话,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支持与前沿思考。

图片

开幕式:高屋建瓴,开启艺术乡建新征程

河北美术学院常务副校长张建敏主持开幕式,强调艺术乡建已升华为国家战略课题。我校执行校长甄墨、《美术》杂志社社长冀鹏程、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会长、河北省乡村振兴局原一级巡视员王留根分别致辞,从学校使命、学术价值、国家战略层面阐释艺术乡建意义,与会嘉宾共同启动研讨会并合影。

图片

主旨演讲:多维视角,构建艺术乡建理论框架

主旨演讲环节由河北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董小龙主持,邀请六位跨学科领域的权威学者,从政策、理论、实践等多重维度深入探讨了艺术乡建的学理逻辑与发展方向。

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强调以“文化传统整体观”理解非遗的活态传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超剖析文化科技融合下城乡美学重构机制;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唐建教授提出“事理—学理—艺理”三维框架,聚焦乡村空间改造;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晓予以河南大南坡村为例,展示“1355”模式带动文旅增长300%;北京师范大学色音教授以珠海会同古村为例,验证“政府—企业—村民”协同模式成效;上海交通大学杨弋枢教授通过影像作品《内沙》,探索艺术介入乡村的生态实践路径。演讲构建了跨学科交流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开幕式主旨演讲会场照片

图片

分论坛:思想碰撞,探索艺术乡建实践路径

分论坛一: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方法

该论坛由《美术》杂志社编辑部编辑施晓琴主持,杨灿伟主任进行评议。论坛集中探讨了艺术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六位专家围绕生态智慧、审美变革、设计实践、多元主体协同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郑曦以《乡村生态智慧与景观营造》为主题,以全球耕地分布变化为切入点,围绕面向空间提质增效的乡村三生空间和基于人地关系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两方面系统展开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

《民间文化论坛》执行主编冯莉以《中国乡村振兴中的审美变革—以云南白地村为例》,系统阐述了传统村落的定义,提出“伦理原则”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确保非遗存续力的保障。

南京林业大学张青萍教授分享了《乡土与共筑》,剖析装置、住宅建筑、公共建筑三个领域,通过不同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寻找出艺术和装置、建筑的融合点。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马辉教授分享了《艺术介入乡建助推乡村游发展的实践》,以黑河市新生乡鄂伦春民族村为例,展示“建筑艺术介入乡村游”的实践路径,改善民族村落人居环境,重塑民族乡村传统风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系主任郑昌辉分享了《艺术乡建与多元主体协同》,聚焦“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从深层次社会化研究、多利益主体协同、新乡土工艺提升方面展开探究。

北京大学海绵城市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张国林分享了《“田埂上的艺术”——一个乡村实验室的成长历程》,从乡村有什么、在乡村学到了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四个维度展开分析,汲取乡村文化传承经验,通过改造升级,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公共建筑。

《美术》杂志社学术交流部主任杨灿伟作为评议人,对各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逐一点评与系统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聚焦艺术与乡村建设的融合路径,六位专家从生态、文化、实践等维度展开对话。突破传统艺术研究边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态、文化、社会三重维度的实践范式,其核心在于通过艺术符号转译、情感共鸣与主体协商,实现可持续发展。此次研讨会以“理论扎根实践”的鲜明特色,为艺术乡建从“景观改造”向“文化赋能”升级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分论坛二:艺术乡建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论坛由《人民艺术家》杂志社主编朱小妮主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任编辑项江涛评议,围绕艺术乡建的创新模式展开,六位学者分享了产教融合、城乡美育等前沿实践,凸显了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活力与社会价值。

大连民族大学设计学院金华教授以《产教融合赋能和美乡村——大连民族大学设计学院产教融合振兴乡村的探索之路》为题,分享了大连民族大学通过产教融合推动乡村发展的实践案例,展现了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安丽哲研究员在《中国当代艺术乡建主体的生态系统解构——从多元主体格局到阶段性嬗变研究》中,从多元主体格局出发,分析了艺术乡建中的阶段性变化与生态系统的构建。

鲁迅美术学院席田鹿教授以《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艺术介入乡建与老龄化应对策略——生态、艺术与人文的共生实践》为题,探讨了艺术、生态与人文的共生实践,为乡村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可教授在《中国艺术乡建现存问题与设计实践探究》中,剖析了当前艺术乡建的挑战,并提出设计实践中的优化路径。

四川美术学院屈波教授通过《城乡融合美育的川美实践》,分享了四川美术学院在美育与城乡融合中的成功经验。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昂教授以《地域文化——高师院校艺术赋能和美乡村教学实践》为题,展示了地域文化在艺术乡建中的独特价值。

评议人项江涛对嘉宾的发言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精彩的点评。他强调,艺术乡建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撑,也需要实践的深入,只有多元主体的协同努力,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他呼吁更多的学者和实践者加入艺术乡建的行列,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事业。

分论坛三:艺术乡建研究范式转型

论坛由《艺术学研究》杂志社编辑部崔金丽主任主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色音教授评议。论坛汇聚6位国内外学者,探讨艺术乡建的理论转型与实践突破,推动了艺术乡建从单一实践向多学科交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范式升级。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史忠平教授以《艺术,让乡村看见光》聚焦艺术乡建的实践与成果,通过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三个典型案例,展现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

马来西亚北方大学媒体技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Sabrina Mohd Rashid教授的发言《艺术乡建地方品牌塑造——以兰卡威为例》探讨了艺术与地方品牌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马来西亚兰卡威岛为例,为全球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

西安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郭继锋教授以《“怀国之大者、绘国之大美”——时代美育教育》聚焦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与美育的深远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周宇舫教授《乡境中的乡村设计学》探讨了乡村建设的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强调乡村设计应避免“千村一面”,需通过当代技术和文化传承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解决空间、文化和生态三大痛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艺术实践路径研究》聚焦艺术实践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系统性作用,强调艺术乡建需扎根乡土,平衡经济、文化、生态与组织维度,形成可持续的“价值共创”模式。

高舒研究员线上发言《归·去·来:闽南侨乡艺术乡建中的“家”计划》,聚焦侨乡特有的“家文化”在艺术乡建中的核心价值,以福建晋江梧林传统村落和九龙江流域“米兰家”计划为例,揭示侨乡通过艺术实践重构物质与精神家园的双重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色音教授对六位嘉宾的发言进行了评论。他对于艺术乡建实践中所体现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核心主题给予了高度赞赏,并指出了各案例的三大共同点:首先是对在地主体性的尊重;其次是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第三是对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他强调高校应将这些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以防止“千村一面”的现象,并警惕理想化的规划与现实脱节的风险。色音教授提倡建立一个“学术—实践—政策”的良性互动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兼具文化深度与创新活力的范式参考。

凝聚共识,展望艺术乡建新未来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使得艺术乡建与乡村振兴的结合路径变得更加明确。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通过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以及对实践案例的深入分析,不仅展示了艺术为乡村赋能的多种可能性,还形成了“以文化铸魂、以创意塑形”的共同认识。

艺术乡建绝非简单的美学植入,而是通过唤醒乡土文化记忆、激活在地资源活力、重塑乡村精神内核,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展望未来,我们期待以此次研讨的成果为基石,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协作平台,促进艺术实践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让艺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纽带。最终,我们致力于实现乡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繁荣,描绘出一个新时代的乡村愿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最终实现乡村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双重振兴,绘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时代乡村图景。